fbpx
Scroll Top

食物教育 – 跳出教室

明報周刊
March 15, 2024
採訪 / 撰文:黃怡穎 | 攝影:黃家邦

FOOD EDUCATION – 香港有飲食教育嗎?

一日三餐,人之基本。除了尋求生存裹腹所需,你分得清碗盤內的營養系數、烹調方式嗎?除了打卡嘗鮮的即時快感,你又認得出餐碟上的食材原形、說得出其產地或產季嗎?

香港,在過去一段頗長的時間總是以「美食之都」自居,但關乎飲食的教育卻儼然九牛一毛。相比起周邊地區,本地的飲食教育(或食農教育)似乎相對遲緩,並未似台灣、日本有相應的食農教育法案或教材套,從官方至民間的討論度也遠不及歐美地區,對「飲食教育(Food Education)」一詞更是生疏而陌生。現存的飲食教育,多由坊間所推動,屬非主流而小規模;或是近年透過「全方位學習」,以體驗式學習活動滲透至教育之中。

學校 — 作為培育下一代的核心場所,教導孩子們「識飲識食」,有幾重要?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認識食材,不如親身到農場,直接觸摸,直接感受。圖中所見,場主Gary正在為一年級生介紹蒜頭。

• 跳出教室 •
一年級生在農田上的半日課

對主流學校的學生而言,「親親大自然」這類戶外活動可能一年只得一次,唯有秋季旅行才有機會參與其中;但對着重自然的香島華德福學校,綠林田野不是陌生場景,各年級都常有活動讓孩子連繫自然。就像眼前這班一年級生,他們早在幼稚園時已常來訪南丫島的樂弦農場(LokYin Farm);今年初起,更是在導師Anna推動下,把一連多個星期三的上午課設定在農場上,由場主Gary為孩子們上一課。

關於食物  從農業開始

幫忙收割油麥菜,是這天的第一項任務。Gary嘗試深入淺出地講解眼前這片油麥菜田的狀況、生長周期,解說如何辨別收成的時機,以及收割時落刀的理想位置。一張張懵懂而稚氣的臉蛋半蹲着圍在田邊,有些膽大的孩子挑好一棵便仰頭問「這棵可以嗎?」,有些同學則是似懂非懂地觸碰着葉片,等待導師從旁指引。
眨眼間,每人都收割了兩三棵,Gary忙不迭地提醒,「不要收割全部呀,留一些年幼的,還可以繼續長大的。來幫忙除草吧。」在油麥菜田上冒出的雜菜,立即成為小手的目標,一握一拔,熟練的手勢不似是新手上路,更像是訓練有素的小幫工。Gary笑說,「這一班孩子有超過一半都早在華德福幼稚園時期多次來訪農田,非常醒目,早就試過播種、除草、淋水等工作;部分孩子甚至會在周末與父母一起到來參與農務工作。」

與作物來一場捉迷藏

冬末初春,漸轉和暖的天氣滋養讓孩子確切感受到自然中的不穩定及着農田上的不同作物。這天,戶外教室上的黑板就標注了三組雙語名詞:「Coriander芫荽」、「Carrot蘿蔔」、「Garlic蒜頭」。但比起認字,Gary更着力於引導孩子們嘗試描繪作物外形,然後分組在田裹尋找這些作物的蹤影。
這猶如一場田野上的捉迷藏。隨風搖曳的芫荽很亮眼,味道更是獨特得令人難忘,瞬即被那個呼喊着「我最憎食芫荽」的孩子找到。他依照農夫吩咐,按捺着自己的厭惡,緊皺眉頭地嘗試摘起一節葉莖握在手心中;身旁那個號稱「我最愛吃芫荽」生,卻是急不及待表現自己的熱愛,一把將手上那一疊芫荽都塞進口中,一時半會咬不完,枝葉在嘴邊溢出、漫延,連農夫也忍俊不禁。
冒出個橙紅頭頂的蘿蔔不難被發現,但拔起時難以預料的大小身驅,讓孩子確切感受到自然中的不穩定及可能性。在介紹蒜頭的時候,Gary不忘滲入些「根莖類」、「炒菜用」、「冬天產」的簡單知識。感受自然、學習知識,就在這一點一滴的農間遊戲中發生。

  1. 偶有孩子尚不太掌握
執刀切件的竅門,導師會從旁指導及示範。安全是優先考慮,其餘就交由孩子自由探索及嘗試。
  2. 洗洗切切的工序,每人都有機會體驗,最後得出這一盤沙律,是結聚全班合作的成果。
  3. 蘿蔔上長着細長葉子,來訪過好幾次的孩子們都記得,切下來、不要扔,到後方去餵兔子。

• 自己摘自己切 •

回到長木枱上,便進入洗洗切切、準備沙律的時候。Gary先行示範,然後便取出小刀、膠砧板,讓孩子自行料理食材。導師Anna從旁監察大家的安全、適時指導。事實上,這班一年級生不論是折半、去皮、切片、切粒,都似乎難不到這些小手,甚至比不少「無飯家庭」的料理工夫更「有姿勢有實際」。大家的收成在切拌調味後,成為了小息的「主菜」;頌唱感謝自然的詩歌《For the Golden Corn》後,即啟動享用。起初有人說討厭芫荽,也有人嫌棄蘿蔔,但他們仍然願意嘗試放入口,最後滿盆沙律一掃而空。由自己收割作物別有意義或風味,參與農務或許是治癒挑食的良方。

為期數月、每周一節的半日農課,教學內容大都是由Gary作主。透過簡單農務、田間遊戲、料理食材、學做堆肥,從體驗中學習感受自然循環,體驗植物滋長的過程。身兼校方家長的Gary,雖然沒有教育工作背景,卻滿心希望這片農場能具有教育元素,「這片農地『豆腐膶』咁細,好明顯並非純生產型農場;如果大人細路來到,有所得着、『拎得走的』,我們希望不只是收成作物,還有學術性的東西。」

隨着二月結束,一年級生今季的農場課亦告一段落。Gary以播種綠肥作為課堂終章,「用意是待植物成長後,翻入士中分解後滋養土地,是一種主流種植中較小被人選擇的方法,因為極花時間位置,又無實際嘅收成,但比起直接施肥有更多好處同成效,綠肥概念正正跟華德福教育互相呼應⋯⋯學生用小手一粒粒咁播種,而我亦靜靜地喺每個人心中埋下小種子⋯」

食為輔  以成人

「我們整個教育理念就是,我們是想培養一個人的Faculty(才能)。」,香島華德福學校校監兼聯合創辦人之一徐瑩(Sharon)解說着華德福教育的核心價值,那份「才能」包括例如是生而為人所需要知道的一切、所要蘊含的素養。「我們是想他有一個很豐富的經驗、體驗,建立他自己的習慣,這些反而才是他日後讀書的基礎。」

所謂「讀書的基礎」,更多是處世的狀態及心性,調節內在及生活的節奏。當日後面對壓力、逆境時,仍然可以隨遇而安(Go with the flow)。而食物與農耕在華德福教育中,正正是飾演着感受自然的其中一道橋。唯有掌握四時變幻,感悟生活節奏,才能適切應變,順應生活、長存穩妥。在裹腹之外,照顧自己、安頓心靈健康。

(左)孩子在Gary的引導下,從綠油油的一片油麥菜田中「尋根」,挑選最壯最大的一棵,然後一手握菜、一手握剪刀,在連接士地的根部用力剪斷。

(右)回程之前,Gary把正合時令的蕃茄當作手信,一人一個派發到孩子手心上。有些食嘴的孩子邊走邊咬,享受那多汁香甜的滋味。有些內斂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希望能帶回家與家人分享。

(上)問這位男孩有幾愛芫荽?他張口一咬,把手心的芫荽都塞入口,以行動宣告對芫荽的愛。

(下)孩子們早就由心接受自然,不怕污糟不怕蟲蟲,甚至會「捉蚯蚓捉到好興奮」。在Gary協助下,他們亦在課室內設置迷你蚯蚓堆肥箱。當城市人在苦惱着膠袋徵費、廚餘問題;孩子們早就知曉答案,早就掌握生活智慧。